见尘的存在艺术 文/鲍黎健 图/方见尘
-
见尘的存在艺术 文/鲍黎健 图/方见尘
我们身边的“才”多半是“通才”,因为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塑造具有普遍的准则,那就是理性对感性的优先。普遍意义的理性是人之为人的社会本质,具有必然性,个体成为一种被决定的偶然存在。“通才”往往难于摆脱因循的路向,在佛教公案中,“德山棒”、“临济喝”、“赵州茶”正是以机锋来阻断既有的思辩从而使之开悟。康德则认为理性只是间接经验的堆积,这些由主观感受的零碎材料串联起来的概念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艺术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感受,过度地依赖理性,我们会发现艺术丧失了“纯粹”和“敏锐”。 方见尘作为个体保留着本我的纯朴,是一块绝少雕凿的环材。他的行为、气度已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另类”的特质;他的艺术光辉更多...